前面,《论语》第三章,孔子讲了“礼”的原理、作用、实践方法和优越性。然后,就是上一节我们讲的3.6,孔子讲了一般人对“礼”的第一个误区,认为“礼”就是死规矩,只要机械的照搬就行了。孔子讲,这是“死礼”,必须根据“礼之本”,弄明白什么必须讲礼,什么绝对不能讲礼。接下来,孔子讲了人们对“礼”第二个误区,误以为“礼”就应该是“礼尚往来,温文尔雅”。
原文,3.7,子曰:“君子无所争?必也!射乎,揖让而升下而饮,其争也君子。”这句话,孔子的核心是讲“礼与争”的关系,告诉学生们,讲礼的君子,该争的时候照样必须要争,但是,争,也要符合礼之本,符合客观规律,符合天道,这才是君子之争。
讲礼的君子,是不是就与世无争,息事宁人呢?孔子说,这是天大的误区,没有的事,该争必须要争,绝不能手软!
按照天道原理,客观事实恰恰如此。客观事实要求你不能争,你争,你就违背天意,结果你倒霉;反之,客观事实要求你必须全力以赴去争,你不争,你也是违背客观规律的,结果还是你倒霉。
但是,什么该争,什么不该争呢?如果去争,应该怎么争呢?所以,孔子接着说,比如射箭比赛,这就是必须竞争的项目,但是,射箭比赛不是为了比赛结果,而是比谁更讲规矩,比谁更符合客观规律。古人的射礼是“揖让而升下而饮”,比赛前,比赛中,比赛后,都是礼仪在前,竞争在后,而且比赛结果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射礼。
为什么古人重礼仪不重结果呢?道理很简单,从个体角度看,比赛是为了输赢,为了彰显自我的能力;但从公需角度看,比赛是为了双方乃至全民的强身健体,身心健康。所以,重礼仪,其核心就是重视客观规律,即便比赛,即便竞争,即便玩命,也要随时随地符合客观规律。
换句话说,“争”的核心是“看谁更符合天道”。谁符合客观规律,谁才是最后的赢家。客观事实恰恰如此,古往今来的所有实战,不管是武打,还是文斗,还是商战,最终的赢家,绝不是个头最大、力量最大、射箭最准、跑的最快的人,一定是那个天时地利人和都占的人,这是客观规律,客观规律就是天道。
所以,从整体角度出发,友谊第一比赛第二,因为最符合客观规律,反而最容易产生真正的赢家。相反,鼓励竞争得第一的奥林匹克精神,在现实中,反而是个体自我自私的体现,也最容易成为最终的失败者。
孔子说的就是这个礼,这就是君子之争。君子之争,争的是什么呢?争的是谁更符合客观规律,而不是简单的一场比赛的结果。
其实,“争”字本身就是“君子之争”的意思。
甲骨文中的“争”字
这个“争”字,最核心的是中间的“一竖”,老慢讲过无数次,这个“一竖”,就是顺应天意的意思,所以,“争”字的上下两只手在竞争什么呢?在争“谁更符合天道,谁更顺应天意,谁更符合客观规律”,这就是“争”字的造字本意。
换句话说,古人认为,那个最能符合客观规律的人,最能顺应天意的人,才是“竞争”的最终赢家。所以,“争”字本身就说明了“赢得最终胜利的原理”。这个原理,恰恰就是孔子讲的“其争也君子”。
按照孔子的这个逻辑,我们举例说明:
,如果我们抛开个体的主观态度,当前的客观事实是什么呢?、文化影响力、经济实力、尖端技术、内政满意度、盟友关系、民生状态、军事实力,这八个维度分析一下,会是什么情况呢?你站在全球角度,用同一把尺子横向测量一下,结论就非常清晰了,当前的中华确实只是一个发展的比较好的发展中国家,而日本确实属于发达国家,这是客观事实。
所以,当前这个客观环境下,,中国在边上嚷嚷,这种竞争姿态,是符合客观规律的,就是孔子讲的君子之争。
不久的将来,中国发达了,日本不如了,那么,中国站岛,日本嚷嚷,也是符合天道的常态;再将来,中国再发展一步,日本连嚷嚷都不嚷嚷了,还是符合那时候的客观规律。
也是同理,综合八维分析,中国占岛,对方嚷嚷,这是符合当前客观事实的常态。美国来了这么办?能让就让过去,美国不可能把家搬过来是吧。一切都要遵循客观规律,一切都要遵循当前的客观事实,顺应天意的原理就是如此。
说我咽不下去这口气,不这样行不行呢?比如说甲午之战,当时的八维综合实力,晚晴就是明显不如日本,所以,违背客观规律能有好果子吃吗?
所以,孔子说,讲礼不是不争,但是,争,更要讲礼。讲礼就是抛开自己的个体主观,讲客观规律,讲客观现实,从根本上,就是讲天道。天道要求我们怎么做,客观现实要求我们怎么做,我们就怎么做,这才是“其争也君子”,这样的君子之争,才能产生最终的胜利。
关于老慢:
草根思想家,天道八维理论与测评技术的创始人,著有《老子的天道》、《天道易经》等作品。
淘宝店铺:
老慢讲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