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中心>北京城被淹,故宫笑掉满嘴的老牙!

北京城被淹,故宫笑掉满嘴的老牙!

  • 2019-05-13 07:13:23

  •  

    若批评不自由,则赞美无意义。朋友圈文章更有种、有趣、有料。 长按下方二维码三秒,可加小编为微信好友(ID:xishi432)

    加过我其中一个微信号的朋友不必重复添加。





    7月20日,电动车行进在北京南四环积水过膝的道路上。


    刘雪松


    北京以一场强降的暴雨,以时间节点上的惊人巧合,让人们“重温”了一遍令人胆颤的“7.21”场景。2012年的那场暴雨,号称61年一遇。按照概率来算,600岁的故宫差不多遇上过10次。而这次,只隔了4年时间。


    来自气象部门的消息说,这次的总降雨量比4年前那次还大。但在一片看海声中,故宫笑傲江湖。 于是,4年前的老话题又被拎出来拷问了——故宫为什么不积水?


    行人在北京南四环积水过膝的道路上前行。


    丰台区羊坊桥下严重积水,一辆保时捷轿车熄火。司机说,车已经在水中浸泡超过3小时,目前还没有叫拖车。“泡着也是坏,叫拖车也是坏”


    其实这个话题,故宫的史料上已经记载得清清楚楚,包括选址的考究、皇家的设计、堆砌的成本等等。但今人最乐道的,还是故宫排水系统的技术性,比如紫金城外的三道防线,在外围外保证了外来水流的入侵;比如1142个龙头排水口,有着瞬间排水功能;比如地下水道、地面阴沟、干线支线、明沟暗渠等排水系统的精到布局等等,不一而足,总之各种惊叹。


    按照现代城市对于“积水”的定义,不论是“直径超过50米范围的雨水能不能半小时内排完”,还是“20年一遇的暴雨能否24小时之内排净”,两个概念,故宫这600年来都未发生过。由此可见,先辈们确实是技术靠谱,功底扎实。


    客观地说,在600年前的,举全国之力办这么一件事,故宫至今不被水淹,算不上奇迹。当时的全,找一群像样的设计师和工匠并不难。而600年后的今天,北京城里四处被淹,全国很多城市都在“看海”,这倒确实是个奇迹。访问http://url.cn/2EI4Jtn 震惊你。但由此而惊叹当时人的智慧,未必对今天人的智商是一种。


    今天的不乏能工巧匠,今天的人比先辈更聪明。但是现代科技提供的精确计算、新型建材,非但城市建设在抗洪的水平上不是上了一个台阶,反而更多地陷入了洼地,却是聪明过了头的现实反映。


    北京暴雨。多处路段积水严重。然而,故宫拥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,几乎未见积水。

    故宫工作人员还告知网记者,今天,故宫仍然正常开放,虽然大雨如注,观众数量仍达3万多人。


    城市建设的粗糙,问题出在很多人把聪明劲儿,用在了“大干快上”上。 建设项目上得快,企业赚到更快的钱,领导上得更快。前者求的是业绩,后者要的是政绩。所以,大干的是“看得见”的,快上的是立竿见影的。真正体现城市建设硬功夫的地下排水系统,反而被一眼看得见的成绩掩盖了,结果几年、几十年一遇的水灾来了之后,忽然发现地上的积水和老百姓心中的积怨无法排遣了,而当时这些项目是谁建的、谁批的、谁管的,都找不着人影了,连地底下的图纸都找不着了。 于是一茬接一茬积累下来的问题,成了“历史遗留”下来的问题,积成了可以让一座城市几近瘫痪的无处排泄之水。


    故宫是皇家工程,600年不积水,不是人的智慧高下问题,而是谁都不敢在工程质量上玩小聪明的问题,否则便是拿命来玩。南京明城墙3.9亿块城砖上,95%以上刻着铭文,谁监制、脱坯人是谁、烧制窑工又是谁,一目了然。300岁的沈阳故宫不积水,有着沈阳造城功臣邓公池含冤黄泉的代价。但类似故宫的概念在今天的建设中,质量却完全两样了,今年年初“台北故宫”南院的景观园区营运才7天,低洼地带的积水就严重了,这显然不是工匠流失的原因,而是管理者自身缺乏工匠管理意识。


    现代化外观越来越明显的城市建设,背着历史的欠债与新欠的“债务”在大干快上,不是因为缺乏能够在600年前建成北京故宫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工匠,而是缺乏把每一个建设项目都当成百年大计、千年大业的工匠型政府部门。当投资浮躁、规划浮躁、,工匠是不可能有真正用武之地的,反而多了更多的应付之地。 的城市建设,首先应该打造的是工匠型政府,应该把决策者、管理者的名字,刻在建设项目的墙基上,刻在法治的账本上,哪一个区域积水,由哪一批决策者和管理者承担责任,并且追究终身责任。


    这些刻在历史记录上的名字,可以是功劳簿,也可以是耻辱柱。让雨水见证,让时间见证,让百姓见证。